2019年10月6日 星期日

冥王星—專討作業,設計一個學習活動說明「科學實務」

前言:

這是我專討作業,老師要求大家設計一個活動來說明何為science practices(科學實務)的活動。
如果對應到新課綱,應該是「認識科學本質」的部分。希望學生可以在活動過程中理解科學到底具備什麼特性、如何運作等。(不過講到如何運作,所有的學習表現應該都可以包含進來。)

在邪惡的美國課綱,science and engineer practices一直是很重要的,我的諍友我老公認為在教學現場是難以呈現真實科學的發生的。基於各種矛盾的心情,我改寫了一個NASA的活動完成我的作業。



冥王星

        新視野號是美國太空總署探索冥王星和古柏帶的太空飛行器任務。新視野號2006年從地表發射,於2015714日最接近冥王星後,繼續進入古柏帶進行探索。

        經由對新視野號傳回的影像進行仔細測量,科學家發現冥王星的大小比原本以為的更大。根據過去的資料,科學家估計冥王星的直徑約為2302公里,依據新視野號提供的影像,冥王星的直徑應為2370公里。

→ 依上面的敘述,冥王星的體積應該比原來預估的  更大 / 更小

    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冥王星的質量是1.311022公斤。

→ 計算密度的公式為密度=  (D= ),當冥王星的直徑估計值由2302公里變成2370公里,冥王星的密度會如何變化?

1.     冥王星的直徑估計值變小,冥王星的半徑也會 變大 / 變小

2.     假設冥王星為一顆完美的球體,球體的體積為 πr3,隨著我們對冥王星直徑的估計值改變,冥王星的體積也會因此  變大 / 變小

3.     請參照密度公式,如果我們對冥王星質量的計算結果不變,冥王星體積的改變會使冥王星的密度  變大 / 變小

4.     科學家推測冥王星主要由岩石及水冰組成。大多的岩石密度介於2000-3000kg/m3之間,而水冰的密度為927 kg/m3。新的數據告訴我們冥王星的組成中,水冰的組成佔比會比原本的估計  更多 / 更少

說明:這個活動改寫自
       目標對象是5-8年級,需要用到密度的概念
       我大致維持原有的架構沒有更動,只有簡化計算的部分(原活動是與數學連結進行計算的)。
       前面簡短的閱讀在改寫的過程中有參考https://case.ntu.edu.tw/blog/?p=22013



 關於科學實務想要處理的是,當有新的觀測的結果(在這裡是經由新視野號傳回的影像重新估算)出現,可能會讓原有的科學知識(冥王星組成物質比例)改變。

我預設的處理時間大概是九年級地科講太陽系時可以花15~20分鐘處理,但是一起修課的同學都認為需要1~2節課。

我認為也可以在暑輔或其他時間進行,可以先多鋪陳一點關於新視野號任務的內容(影片、其他閱讀),就可以形成一個小單元。

word檔在此,有需要請自行取用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小日記2/22-我對委內瑞拉危機的看法

        我的小日記是用作論證的練習,為了支援學校的讀報業務和獲取靈感,我通常會從新聞選擇一些素材。學生大部分時候會被要求選擇一個立場,說明自己的理由。

        我通常會在早自習或理化課做小日記說明。如果跟他們的課程有關,我也會說明和哪方面的課程有關

        有一天看到這篇新聞:
委內瑞拉危機》外援進不去、人民吃不飽 川普籲委國軍方回頭是岸,否則「將失去一切」!

https://www.storm.mg/article/965888

裡面提到經濟上過度依賴石油,失敗的改革導致通貨膨脹。想到孩子們不是公民課剛上完經濟,正好來寫這個題目。

        我將參考資料發在班上的群組,讓他們針對這個問題自由發表看法。

參考資料:

委內瑞拉危機 https://g.co/kgs/JvaFy1

窮得只剩石油、數百萬難民出逃... 委內瑞拉怎麼了?https://www.cna.com.tw/project/cards/20180903-venezuela-crisis/index.html

當然孩子都寫得很表面啦,像是好可憐之類的,不過最低限度接觸一下這個議題也滿有意思的。


2019年2月17日 星期日

審課本是怎麼一回事?我看到的是...

大概將近10年前,作為貧窮的研究生,我去幫忙審課本的工作。
其實作為教師的時候,我們總是對課本有滿多不滿意的地方,有時候難免會想,為什麼課本是這樣呢?搞什麼鬼啊!

其實真正進入審課本的現場,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科學人雜誌《審書趣談》就滿像我經歷的審書現場。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columns&id=3589

首先,到底是哪些人在審課本呢?

我幫忙的是高中生物課本的審查會議,所以審的是高中課本。
審查會議有個主席,我幫忙的審查會議主席是科學教育背景的教授。
審查委員裡面有高中教師,有在名校任教的、也有在社區高中任教的。有參與課綱工作的、參與過教科書編輯的還有單純教書的。
審查委員也有大學教授,因為是生物科,所以有研究動物的教授、研究植物的教授、研究生理學的教授、醫學院的教授等。
原則上是希望選取到各個面向的意見,然後課本的成品是各方面角力的結果。

審查的過程則大概是
1. 負責審查的老師收到課本(會去封皮,不過其實完全看得出來在審哪一版),依據課本寫下審查意見(包含對這本課本的整體意見和條列出對內容的各項意見)。
2. 我(整合人)整合各位老師的意見。
3. 開審查會(我們通常一本課本要開上一整天),就大家的意見(是否符合課綱精神、主題的重要性、內容是否矛盾)進行討論。
4. 將意見給書商,會有兩個負責的委員檢查書商是否有照會議意見進行修改(大概會進行數次)。

課本審查會議的委員,理想上會有課綱委員(我參與的時候是一直都有的),確保課本審查的時候能遵照課綱精神。

但是出版商有時候完全不改你也拿他沒甚麼辦法。(據說以前九年一貫的時候有讓出版商的編輯來一起開會的)。

課本的名詞都要遵照「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terms.naer.edu.tw/


※2019.10.07補記(算是平衡報導嗎?)

之前在審課本的時候,委員常常抱怨出版商不照委員意見改。而原則上除非這個課本大爆炸,不然不會不給過。所以我有時會覺得委員太慘了,難怪那麼多課本不照課綱精神來。

跟我家老師抱怨為什麼現在不讓編輯一起來開會,老師說她們以前邊課本的時候是可以列席啊,但是就是列席也沒有什麼時間給他們說明自己編輯的理念和內容,就是單方面去給審查委員罵而已,這樣也沒有辦法達到溝通的效果。

我老公問我為什麼沒有現象為本、素養導向的課本,我跟他說太前進的課本老師怕怕不敢選的。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關於課程減負的一些看法

那天有個學弟貼了這篇文章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402294081.A.192.html

然後問了,台灣的教育不曉得有沒有這樣的問題。
(其實關於這篇文章我覺得自己有很多想法可以分享的,但是我不曉得自己能不能通通寫出來)。


我是這麼回應他的:

有喔~你如果回頭去看中學自然科,其實概念量一直在減少。但是概念量的減少不是真的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而是希望可以捨棄一些可能對學生比較沒有意義的概念(以後用不到的東西),而讓記憶概念的時間來進行更高階、深入的學習與探討。像是減少自然科概念量,就是希望可以增加思辨的時間。

這次高中課綱微調的生物科,在選修部分也是希望可以減少概念的記憶,增加機制的探討、模式的建立等等比較高階的能力。應用生物很明顯的也是希望可以讓學生從不同面向去看生物議題,增進科學素養來培養現代需要處理科學議題的公民。只是這些在升學啊、考試啊、進度啊等等的考量下,很莫名地又被當概念塞塞塞啦,就會變成~概念量這麼少喔~減負不就都沒在學~的樣子了。(但是中國的社會科我就不曉得了,理想上,我認為歷史教學應該是最能從不同的材料進行思辨的課程之一,但是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他們的教學目標...。)

還有就是現在其實授課時數也變少了(教學正常化啦,隨著時代的變遷,可能學生需要的課程組合也跟我們當學生時候不一樣了),呃,我不是要抱怨授課時數,我只是要說其實課程的考量有時也不是只考量單一科目或是學術性向的學生之類的(像是我一直覺得現在是不是應該多加一點資訊課或科技課呢?這些科目的學習量比起他們對學生生活的影響那真是太微不足道了)。

我們那年代(你應該是我再下一代)根據科教大老的說法(楊榮祥老師教科學教育的時候講的),整個國中生物課程能學會的學生只占全部學生的5%,如果一套課程只能符合5%學生的需求,那也是很奇怪的。

對課程思考的改變接著就是要對教師角色要求的改變,只是關於教師角色的改變,我應該是沒辦法今天繼續寫了先待續XDXD。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美國教育與中國教育的刻板印象


那天,學校的實習老師貼了一篇文章。

美國老師和中國老師講灰姑娘的故事。...這就是差距!http://www.life.com.tw/?app=view&no=135270

附上一個覺得文章好有道理的短評,順便把台灣教育跟中國教育劃成一類。

但是我不覺得啊,我覺得這真是充滿了刻板印象的教育妖文(有時候我真心覺得某愛出教育書籍的出版社真是妖書王,FB上也充滿了很武斷的「應該如何教育小孩」文章,有時看到認識的媽媽們轉貼,都不知道要不要提醒她們這裡面的論述有問題或是不符合目前的教育研究結果)。

以下紀錄一下我的回應。

我不覺得喔,我是指台灣老師和中國老師那邊。臺灣老師整個來說還是比較有創意的XDXD(這是根據我接待中國教師和中國學者的觀察以及參與一些邀請中國教育者的研討會和收集中國教材以後的觀察),而且,從我偷看(某國文)老師的學習單看來,現在的國文教育感覺其實很有意思耶,賞析本來也是需要分析啊。我覺得美國老師那段很有意思,不過也不代表分析文章架構表示方式和內容比較失敗,我想這些應該是並存的(又,我覺得這兩個故事學生的年級好像差異也滿大的XDXD,似乎無法比較呢)。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雜談] 教師專業成長的目標

最近辦公室在辦頂大計劃的研習,據說研習的目標是「讓老師知道大學在做什麼」。

在討論研習的目標時,讓我不禁想到,教師個人的目標是什麼?社會希望教師的目標是什麼?政府又希望教師的目標是什麼呢?
如果希望老師們可以嘗試往某個方向走的話,是不是可以提供他們比較明確而具體的目標呢?

就像受盡詬病的建構式數學,當然我們現在回頭來看,很多讓人無法接受的教學方式,其實是因為老師自己也弄不太清楚建構學習的意義。在執行的人不曉得具體的目標在哪時,怎麼可能期待有順利的執行過程和合乎期待的執行結果呢?

我想起老師有次談到逸秀學姊的論文,說到STAM-S量表,老師大人說,這個量表,就是提供給初任教師閱讀,也有促進教學改善的效果(光讀量表而已喔!!!)。

現在想想,說不定是因為這樣子的量表,因為是用作評斷教學表現的,所以有很明確地敘述,讓閱讀的初任教師有個具體的方向如:啊,我的教學其實可以稍稍減少一點講述,讓學生有機會回答一下問題。

有個明確的方向,自然知道自己的教學要往哪個方向調整囉。

(對傳說中的量表有興趣的人可以看這個 http://w1.dorise.info/JCSE/paper_detail.php?pid=037120010000110200 應該學校圖書館會有吧。)

Project 2061檢視教科書(+手冊)的規準

經過我家老師同意盜版的中文翻譯XD

看的是:教材如何支持以學生為中心之學習

(教材)分析規準

I. 辨識並掌握目標
傳達單元目標
傳達活動目標
活動序列適切

II. 考量學生想法
關注先備知識及技能
提醒教師注意學生共同的想法
協助教師辨識學生想法
處理學生共通的想法

III. 運用相關現象使學生投入學習
提供多樣的現象
提供生動逼真的經驗

IV. 發展並運用科學想法
有意義地引介詞彙
表徵想法
示範運用知識
提供演練

V. 鼓勵學生思考現象、經驗與知識
激勵學生解釋想法
引導學生詮釋及推理
激勵學生思考學到的內容

VI. 評量進展
對準目標
測試理解情形
回饋教學

VII. 促進科學學習環境
提供教師內容上的支持
鼓勵好奇與發問
支持所有學生

-----
我手邊兩套美國教材得分都好低啊XD
我本來想,教材這件事,重要的還是老師如何教
不過回頭想想,自己在剛開始接觸教學的時候,還是很依賴教材的
如果有好的教材,說不定在教學上可以啟發初學者更多XD
-----